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4 (2011/4/29)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4 (2011/4/29)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4/29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凡夫認為顯現的世界是真實的,而夢境則是不真實的,然而諸佛將這個世界視為虛幻。諸佛說,在死後的中陰中,我們將看見幻象,下三道是幻境,如此等等。有人於是這麼想:「如果只是像一場不真實的夢,那就不會那麼糟。」這種理解頗為謬誤。雖然夢的本質如幻,但只要夢境持續,夢中的經驗便有如真實一般。此生有如一場夢,但在此生業盡之前,我們會將此生視為真實,不會從此生的夢醒來。譬如,如果你在夢裡,就會將夢當成是真實的,不會主動從夢中醒來。死亡時,我們從此生的夢中醒來,而此生則變成逐漸模糊的記憶,不會留下任何東西,我們也會很快的緊抓住新的現實,即中陰的狀態。

如果你了知此生有如一場夢,你將會了知夢中的一切-快樂、財富、歡愉、痛苦-都是無常的,不會持久。如此,你不會因為不同的境遇而不知所措。你將會保持專注,不會沉浸於享樂之中而失去自制,也不會因為困境而有所動搖。

我們的一生就有如油燈一般,油是業,火是這一生。只要有油,就有火。在此生的業到盡頭之前,人生將會繼續。因此,我們將會被積存於心相續中的業印所控制,而繼續前進。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藏文譯入英文-Ina Bieler
英文譯入中文-法壽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3 (2011/4/25)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3 (2011/4/25)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4/25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20114 仁波切在俄亥俄州戴頓市的噶爾卓瑪佛學會帶領頗瓦閉關時,弟子向 仁波切提出問題:為何需要接受頗瓦的教授? 今日語錄即節錄自仁波切對弟子的回覆:

我們每一個人終有一天都會死亡。在這個世間,沒有人是不必死亡的。執著於這一生並無益處,因為這一生終究會過去。正如《三十七佛子行》所說:「識客捨棄身客房。」因此我們可以自問:「為死亡做好準備,真的不重要?或是有那麼一點重要?我為何想要接受頗瓦教授?」
接受頗瓦教授就是接受一種獲得解脫的方法。(我們的)身體有九個出口,死亡後神識由此離開,但只有一個出口能夠通向解脫,就是頂門。透過頗瓦的教授,能夠了解如何經由頂門來轉移神識。

如果不知道這點,我們將被貪、嗔、癡、慢(嫉妒)等各種煩惱諸所左右而無法自主,將被煩惱所控制。若是為煩惱所牽制,將導致神識從其他八個不淨的出口之一離開身體,而投胎到輪迴世間。佛陀曾說:「自在即樂。不自在即苦。」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藏文譯入英文-Ina Bieler

英文譯入中文-法壽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2 (2011/4/21)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2 (2011/4/21)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4/21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其它閱讀位置:http://jangchubdrolma.blogspot.com/view/sidebar


有一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還有一句話說:「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如果因我執而產生嫉妒與仇恨,將會成為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的輪迴眾生。要往何處去,決定權在你手中,由你主宰。你要往上轉生佛國淨土,或是要往下墮入輪迴,都是由你決定。當你自己的心清淨時,你將成為佛。若是不清淨自己的心,你將成為眾生。將來要往何處去,取決於你現在的行為。《三十七佛子行》中就說:「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惡業果,是故雖遇命難緣,終不造罪佛子行。」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藏文譯入英文-Ina Bieler
英文譯入中文-法壽





如您想訂閱中文《Gar Quotes 噶千語錄》,可使用本部落格右下角新增的電子郵件訂閱功能,或來信 ymtk.tw@gmail.com 加入我們的電子郵件訂閱名單。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1 (2011/4/19)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1 (2011/4/19)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4/19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今日語錄摘自仁波切在《普賢王如來祈願文》教授中對無明偈頌的開示。


「無明的念頭有很多,例如沉悶、混沌、喪氣、懶惰、沮喪、或毫無由來的煩躁,特別是不論就世間法或佛法而言,懶惰將使我們一事無成。對治懶惰最殊勝的方法就是正念正知,可以克服所有負面的念頭。這些念頭來來去去,迅速飛逝而不持久。但覺性永遠存在並能夠認出這些念頭。若是保持正念正知,便能確定知道何者應行,何者不應行。因此,清明的覺性是最重要的,是你內在的佛。這個覺性看不見,是空性的,但卻鮮活明朗。覺性不會來來去去,而是永遠如其本然狀態,有如虛空。


() 保持不散亂,則任何事都無法遮蔽這個覺性。念頭是無實義的,不能持久。念頭來來去去,就有如水中的波浪。」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藏文譯入英文-Ina Bieler
英文譯入中文-法壽



如您想訂閱中文《Gar Quotes 噶千語錄》,可使用本部落格右下角新增的電子郵件訂閱功能,或來信 ymtk.tw@gmail.com 加入我們的電子郵件訂閱名單。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0 (2011/4/14)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0 (2011/4/14)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4/14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這是仁波切在412前往俄亥俄州旅途中錄下來的思維。


愛有清淨與不清淨兩種,差別在於佔有或放下。清淨的愛是長久安樂的根源。不清淨的愛只會造成痛苦。因為被自我和佔有欲所染污,不清淨的愛會導致嫉妒、憤怒,最後不歡而散。清淨的愛沒有佔有,帶來和諧與安詳,甚至可以改變一位不好的伴侶。這樣的關係即成了菩薩道。


了悟心性的人甚至會去接納負面的伴侶,因為他了解負面情緒是一時的,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那個擾人清靜者的心,與了悟心性者的心,根本上來說是一樣的。清淨的愛是能讓生生世世恆常安樂的因。因此當你真正了悟心性時,便不可能違背三昧耶戒。即使有時候發生爭吵,也只是一時,無法動搖那個永恆遍及的愛。

如果不能了悟心性,便會產生執著並試著想要去佔有。這樣一來,誰對我好,我便對誰好。誰對我不好,我便對誰不好。這種愛是無常的,無法持久。清淨的愛則能永遠存在,而我對你們的愛會永遠持續不斷。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藏文譯入英文-Ina Bieler

英文譯入中文-法壽



如您想訂閱中文《Gar Quotes 噶千語錄》,可使用本部落格右下角新增的電子郵件訂閱功能,或來信 ymtk.tw@gmail.com 加入我們的電子郵件訂閱名單。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9 (2011/4/11)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9 (2011/4/11)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4/11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對我而言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慈愛的施主以及忍辱的施主。大部分的人都是我的慈愛施主,他們慈愛地對待我並且幫助我。有些人則是企圖傷害以及製造違緣障礙,他們是我的忍辱施主。

這兩種施主對我一樣的好,因此我也一樣的愛他們。忍辱施主對我甚至可能更好一些,因為他們讓我有機會修忍辱波羅密。因此,我非常感激這些不喜歡我、讓我必須調服自己嗔心的人。我同時對他們的不幸懷有強烈悲心,但因為他們讓我有機會修忍辱,使我的嗔恨心與嫉妒心逐漸消失,因此他們都是我的老師。因此,因為他們對我的慈悲之故,最後我獲得證悟,不再有任何嗔恨與嫉妒。因為這樣,我非常地愛他們。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藏文譯入英文-Ina Bieler

英文譯入中文-法壽



如您想訂閱中文《Gar Quotes 噶千語錄》,可使用本部落格右下角新增的電子郵件訂閱功能,或來信 ymtk.tw@gmail.com 加入我們的電子郵件訂閱名單。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8 (2011/4/7)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4/7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網路閱讀請至:http://jangchubdrolma.blogspot.com/ 或 http://jangchubdrolma.blogspot.com/view/sidebar

這是幾天前 仁波切在洛杉磯的文殊閻王敵竹千閉關中錄下的思維。

在獄中時,堪布夢色如此教導我:「逆境可以驗證你的證量,順境無法驗證證量。」只有當你處於困境、嚐受極苦、爆發激烈情緒時,才能知道你的修持到達什麼程度。他並補充說:「逆緣障礙能接漏你隱藏的缺點。」若是你能在這時候保任覺性而不動搖,不為情緒的力量所牽引,這就是你已在修持中獲得體驗的徵兆。


如果你能在一個月當中,以大精進修持正念覺性。如果你連一個微細的念頭都能察覺,並且在當下,心能不隨境轉顛倒妄念中,那麼即使是這麼短的時間,你也能體驗到極大的改變。強烈的煩惱不再能對你造成太大的干擾,因為你已經在觀察 (心的) 幻戲上獲得個人的經驗。事實上,所需的對治方法只有一個,即是正念的覺性。僅憑這一個方法便足以轉化內外一切逆緣障礙。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藏文譯入英文-Ina Bieler
英文譯入中文-法壽


如您想訂閱中文《Gar Quotes 噶千語錄》,可使用本部落格右下角新增的電子郵件訂閱功能,或來信 ymtk.tw@gmail.com 加入我們的電子郵件訂閱名單。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7 (2011/3/31)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7 (2011/3/31)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3/31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我們透過思維「所有的有情眾生在過去世都曾經是我的父母」而生起有所緣的慈悲。緣取你遇到的每一個人為自己的家人,而逐漸串習。例如將年紀較長者視為母親或父親,將年幼者視為子女,將年齡相仿者視為兄弟姊妹。如此串習,直到對所有眾生生起大愛。我們必須有慈悲的對境 (對象) 來修習有所緣的慈悲。

當你安住於自心本性時,能夠生起無所緣的慈悲。怎麼說呢?因為見到自心本性是一種極樂的經驗-大樂。那時候你從這經驗了悟大樂確實存在,也同時了悟有無數的眾生不曾見到自心本性。尚未了悟心性的眾生都受著極大的苦。一般而言,我們認為有些人過得很快樂,生活中沒有太多的擔憂,比如說富翁。事實上富翁有時候受的苦更甚於一般人,但我們暫且不談這些。簡單來說,尚未證得自心本性的人都在受苦。當你了知這一點時,在證得真實快樂的同時,廣大的悲心隨即生起。無所緣的慈悲不需要有慈悲的對境 (對象)。

要生起如此的大悲心,首先,你必須證得心的本性,也就是能體驗在不迎不拒的狀態下,念頭與煩惱如何消融於恆常覺性的不動虛空中。

這是非常喜悅的本性。當證得時,你將自然而然對尚未證得(心性)的人生起無所緣的大悲心。(眾生)若是無法證得無造作的大樂自性,必然會受苦。禮敬無緣大悲的偉大寶藏-觀世音菩薩!

2011年3月30日 噶千仁波切在美國洛杉磯的隨緣應機開示。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藏文譯入英文-Ina Bieler
英文譯入中文-法壽


如您想訂閱中文《Gar Quotes 噶千語錄》,可使用本部落格右下角的電子郵件訂閱功能,或來信 ymtk.tw@gmail.com 加入我們的電子郵件訂閱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