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30 (2011/11/26)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30 (2011/11/26)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11/26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噶千仁波切近期受邀造訪印度德拉敦菩提寺 (強久林),於此期間,直貢依怙主澈贊法王對白度母七隻眼睛的含意做了闡釋。由於弟子們過去一直重複向仁波切求問白度母七眼的含意,因此仁波切希望透過本語錄轉達法王的開示:

「白度母的七隻眼睛代表三圓滿解脫門以及四無量心。三圓滿解脫門是: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即一切現象例如色、形等皆不具實有的特性;以及空解脫門,即了知前二者空性本質的證悟之心。為了證得三圓滿解脫門,修行者必須培養四無量心-無量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平等心。四無量心是成就三圓滿解脫門的因。」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


英文譯文:
During H.E. Garchen Rinpoche's recent visit at Jangchubling in Dehra Dun, India, His Holiness Drikung Kyabgon Chetsang Rinpoche clarified the meaning of White Tara's seven eyes. As students have asked about this again and again, Rinpoche would like to pass on the explanation on White Tara's seven eyes in this quote:

   "White Tara's seven eyes represent the Three Gates of Complete Emancipation and the Four Immeasurables. The Three Gates of Complete Emancipation are: wishlessness, signlessness--all phenomena lack inherently exist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lor and shape, and emptiness--the enlightened mind that realizes the empty nature of the former two. In order to attain the Three Gates of Complete Emancipation one must cultivate the Four Immeasurables--immeasurable love, immeasurable compassion, immeasurable joy, and immeasurable equanimity. The Four Immeasurables are thus the cause of the Three Gates of Complete Emancipation."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大手印,奇異哉》精選開示 - 1

(本篇由美國噶千佛學會在臉書上發佈,謹此以中文譯文與各位法友分享。)


不論上師的主要本尊為何,上師圓寂後將示現那個本尊的淨土,並安住在那個本尊的淨土中。如果弟子也修持上師的本尊且片刻也不忘失本尊,那麼弟子在往生後將投生在那個本尊的淨土中,再次與根本上師在一起。


這就是修持報身佛生起次第的功德。如果我們修持本尊法且不忘失本尊,如果心不斷地憶念本尊,那麼在我們死亡後捨棄這個肉身時,我們將在這個報身佛的淨土中,在根本上師的身旁獲證佛果。我們應該如此了解報身佛的修持。


--Garchen Rinpoche from his book, "Mahamudra, Emaho," translated by Ina Bieler
-- 節錄自  噶千仁波切著作《大手印,奇異哉》,英文翻譯伊納.比樂


英文譯文:
Whatever was the guru's main yidam deity, after the guru has passed away, the guru will manifest the pure land of that yidam deity and will abide within the pure land of that yidam deity. Also if we as disciples engage in the practice of that yidam deity of the guru and never forget about it, then also after we have died we will be born in the pure land of that yidam deity and will be with the root guru again. 

That is the quality of the sambhogakaya creation stage practice. If we practice the yidam deity and do not forget about it, if the mind always thinks of this yidam deity, then after we have left behind this body, after death, we also attain enlightenment in the same pure land of this samgbhogakaya next to our root guru. So in this same way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practice of the sambhogakaya.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9 (2011/10/18)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10/18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不要擔心證悟的問題。佛(覺者)已經在你的心中,等著你去發現,但是因為我們無法向內觀察且經常心思散漫,所以無法看見(認出)。當過去的念頭停止,而未來的念頭尚未生起時,在這些執念之間的空隙,你可以瞥見安住如虛空的自心本性,這就是佛。如果你不斷保持在這個本性中,就是證悟了。任何時刻,只要你停下執取,就沒有輪迴的因。任何時刻,只要你開始執取,你就再次創造了輪迴的因。佛其實不在遠方,佛一直好好地在那兒等著你去發現。如果你不放下對自我的執念,卻隱居起來想逃避輪迴,你仍然無法解脫。如果放下對自我的執念,同時繼續在世間生活,你將能夠解脫。

特別是當困難與痛苦生起時,不要執取,讓這些念頭消融於虛空中。即使有所謂外來的障礙,心不需要執取。不了解這一點的人,即使是很小的問題也無法忍受,有時候甚至為此自殺。佛,並不在你的自心之外。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8 (2011/10/11)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10/10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過去你曾經無數次受生,有過無數的身體。知道過去世你是什麼人並沒有利益,重要的是為未來世做準備,為證悟成佛而努力。從究竟的觀點來看,過去世實際上是幻相。在相對的層次上,我們說有許許多多不同的來世今生。但其實心相續只有一個,是超越生死的。從心本身來看,沒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也沒有中陰。

過去世是不真實的幻相,因此不要去想著幻相。你不需要知道這些,因為這些只是世俗諦,不是勝義諦。對你而言,現在重要的是要摧毀我執,以及看見自心本性。不要想著過去或未來,甚至不要想著現在,不要攀附任何念頭。現在就看著你的心,看著心清淨的本然面貌。

只要把握住菩提心、愛心與慈悲心,日以繼夜,沒有其它。保持本然狀態的覺性,隨時不斷清淨你的心。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7 (2011/10/06)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10/04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為了在心續中留下善的印記,你應該隨時持誦本尊咒語例如阿彌陀佛心咒,或者在家裡播放咒語的光碟。隨時觀想你的本尊安坐在你的頭頂上。思惟:「當我死的時候,重要的是我的心識要從頂門離開,與阿彌陀佛合而為一。」如果你一生中不斷如此串習,那麼即使你遭遇非時死,例如在車禍中喪生,你的意識會因為你生前串習的關係,而與你頂門上的本尊合而為一。那麼,即使你沒有時間修遷識法,也毫無疑問會獲得解脫。因此,只要你還活著,不斷去如此憶念是很重要的。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6 (2011/9/26)



菩提心不是那種只適合在這裡或那裡修持的法門。菩提心是一切。菩提心是基礎,是實際的修持,同時也是最終的結果。因此,您應該日夜不間斷地修持菩提心。半夜醒來時,不要想著自己,而要憶念眾生和眾生的痛苦。不論是誰,只要尚未了悟心性-實相,就會感到痛苦。不論是否有財富、美貌、權勢、聰慧,只要是尚未了悟事物的實相,就註定要受苦。不要忘記他們的痛苦,鼓起勇氣並下定決心不丟下他們,並且做各種的事情幫助他們脫離痛苦。透過菩提心,你將了悟「我」不存在,我執將被摧毀,因為當你想到他人的時候,你不再想到自己。

究竟而言,「自己」和「他人」只是念頭而已。了知自他沒有分別時,我們就能開始體會菩提心、大悲心的珍貴之處。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9/26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5 (2011/9/23)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4 (2011/9/23)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9/23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日常修持指導

早晨應思惟珍貴人身難得,傍晚應思惟死亡與無常,而一整天當中應思惟業力因果,並依照《佛子行三十七頌》來做人處事。

禪坐的時間短一點,次數多一點,可以使禪坐的質量好一些。最好是就觀察心的本性,那個赤裸的平常心,並且如此保任。念頭出現時,不要抗拒也不要接受。不要試圖停止念頭,讓念頭生起,但要覺察念頭的生起,不要追逐念頭。禪坐的目的不是要達到無念,而是要讓生起的念頭無法影響你。你必須要這麼串習,如此未來當負面的念頭與情緒生起時,你就不會為他們所支配。這些念頭的能量可能會生起,但無法以任何方式影響你。禪坐當中有時會有無念的時刻,在那一剎那,你將了知這是你心真實的本性-如虛空般安住、鮮明空朗、廣闊而毫無執著。你必須在行住坐臥中隨時保有這份靈敏的覺知。

因此,不要試圖停下念頭,只要鬆坦進入覺知的本質之中。不論何時,只要你禪修,我們的心就會在一起。如果了解這一點,你對禪坐便不會感到厭倦。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4 (2011/9/14)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4 (2011/9/14)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9/14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如何超越凡俗的念頭?你必須保持正念,並且不執取心中生起的任何念頭。不論生起什麼情緒或念頭,對治的方法只有一個:正念正知。不論生起什麼,繼續保持在心的本然狀態。不要想「有」或「它是這樣」,也不要想「沒有」或「它不是這樣」。放下所有的信念,不要執取任何事物。只有在見到如虛空般廣闊、無拘束自在的心性時,才能摧毀負面的念頭。在真正的自心本性中,沒有「有」或「非有」,沒有「這個」或「那個」,沒有「真」或「非真」,沒有「好」或「壞」,沒有「對」或「錯」。心性安住有如超越時空的廣袤虛空,當你在心性中休息時,一切世間事似乎都變成枉然。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3 (2011/9/11)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3 (2011/9/11)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9/11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我們說到三寶。三寶其實含藏在你的心中。你內在的佛是智慧明覺,內在的法是愛心與慈悲。佛陀雖然教導了八萬四千法門,但所有法門的精髓是愛。心中若生起愛,智慧明覺將自然生起如果捨棄痛苦的因,就不再有痛苦的基礎。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阿秋仁波切開示 1

一位在山洞中閉關苦修四十三年的至尊上師對信眾的慈悲開示

一個真正追求解脫的人~阿秋仁波切
 一個真正追求解脫的人,若欲不忘失動機而又能精進修行,並從現世中獲取利益,則傾刻不要忘失出離心的要義:輪回的苦、空、無常。
    人總是在為追求快樂而努力生存,而你可否認真思惟過自己所追求的任何一件大或小的事物能否恒久不變,永遠把握?所以痛苦多來自於自己不曾仔細觀察並思惟一切事物的無常本性。由於無常的諸多變化,苦便產生,更產生了由苦所生的更多痛苦。
    須彌山與鐵圍山等所構成的外器世界,在形成與堅固後,勢必也會銷毀與滅亡,它們雖謂是世間最為牢固的東西,卻仍然不能避免無常的規律。而當你看到宇宙萬物也會毀滅的事實與本性後,要放下對世法的追逐與執著,它對我們毫無意義啊!
     由六道所構成的芸芸眾生,有誰能夠避免生、老、病、死的規律?有誰可以遠離求而不得、怨憎相會、與愛別離的痛苦?又有誰可以遭受到這一切後,仍然覺得生命不是危脆和難以決定的?故當你觀察到一切眾生的壽命無常後,要放下對世法的追逐與執著,它對我們毫無意義啊!
   眾生的生命如此無常,賢聖的存在與消失亦同樣無常。曾經有多少師佛和不可思議的智者已獲四大自在,神通變異的能力。在天空如同鳥兒一般自由飛翔,在水中猶如魚兒往來悠游。即便當初他們曾將世界自在地盡握掌中,現在能留給世人的,仍然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因此當你體會到上師在輪回中所顯現的無常本性後,要放下對世法的追逐與執著,並以實修實證的行為好好珍惜與明師相遇的每個刹那啊!
    曾經有多少世間的國王與偉人,在活著時建立了自以為不朽的功勳與聲名,現如今他們與他們的受用權勢卻逝如塵埃了,了無痕跡。苦心建設於對於今生的種種世間追求後,可想而知短短幾十年後,你能得到什麼,又能留下什麼,並且失去了什麼。所以當你看到世間尊主們虛擲人生於滾滾紅塵的前車之履後,要放下對世間的追逐與執著,以為後鑒啊!
   死亡並非像你臆想的那樣緩慢而充滿規律,它所出現的方式、因緣及時間永遠是無法確定的。由於死期的不定,你又怎能保證明年、明天或下一時刻自己不是在惡道中輾轉呻吟?所以死亡不會等待誰浪費了大量時間,還能輕鬆充分地做好迎接它的準備後,姍姍來遲,故當你看到死亡的迅猛與怖畏後,要放下對世間的追逐與執著,努力修行以圖改變命運啊!
   萬物有出現必有毀敗,有積聚必有失盡,一切諸法沒有恆常而又堅固的,所以你在活著時要時常思惟三惡道的痛苦。地獄刑具的種種厲猛,緣乎於嗔怒的火焰;餓鬼的種種饑渴,緣乎於吝嗇不肯佈施;畜牲道的辛苦與勞役,緣乎於沒有善惡因果的正確信念。此世間最大的生命,如圍繞須彌山的一條大魚,由於恒時的饑餓而不得不吞噬自己的尾巴。然後再從須彌山、妙高峰、推及七大海等,又有多少多如塵埃般的眾生相互傷害,吞噬及恒時受苦。而我們一旦失去今生,就馬上要為活著時的貪嗔癡付出代價,想想再次獲得人身的艱難,又何必追逐於世間的種種執著,要在還能改變下墮命運時把握機會啊!——努力修行,不被輪回所選擇。
    總之,追求現世的安樂,忘記此後的道路,則樂一時而苦永世。追求出離輪回,現世辛苦無比,則苦一時而樂永世,這樣的苦樂,望諦聽者聞而思惟,擯棄今生!
   其實外在的輪回是內在煩惱的顯現。故而出離輪回的意思是說,出離於我們對於妄想的執著。執著產生了無常和苦,這就是你需要去得見清淨本性的原因!而擯棄今生的實際做為,就是建立一個明智正確的緣起。那麼就從破除修行者最大的妄念執著——區分宗派、師門、黨類的概念開始,創立自己粉碎一切分別執著,具足大出離的因緣。
    佛陀以其遍知的智慧而向我們證明並指出——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可悲的是眾生們出於對兒女(即我們)的疼愛而造下種種惡業而輾轉於輪回之中;更可悲的是我們竟然對於眾生由我們而生的痛苦視而不見;最可悲的是,甚至在成佛這件事情上,修行者還要在自己與眾生之間,分一個孰先孰後!所以具備大慈大悲,拔除一切眾生輪回、煩惱及給予他們以解脫成佛的目的與動機,是你自己拔除輪回、煩惱並且解脫成佛的關鍵要訣。因為在所有修持所獲得的功德之中,身、語的功德並非最大,且由於分別妄念的作用,由之產生的功德也是無常的。所以真正的善良絕不能摻雜世法八風的目的,不能為了世法八風的利益而去建立功德,這樣的功德也是不足以令人解脫的。想要建立不是無常並且清淨恒久地為自己所把握的功德,除非是內心深處生起了真正的慈悲心與菩提心。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一不是由菩提心的攝持而獲成就的。以此發心的殊勝,努力兌現讓眾生成佛的誓言並實踐上師恩賜的教授,以維護菩提心的善根;在相續中,不間斷地行持,以至於逐漸破除了修行與不修行時的界限,於日常生活、任何功用中不斷修行,形成三昧的力量。然後終有一日,得見並安住于本性之中,這便是正行的殊勝。就所建立的功德而言,無論做任何大或小的好事,若心中只有自己,僅能獲得相應的一份功德;若心中有十個人,則所獲功德會自然增長至十倍;若心中有千萬億人,所獲功德則是百千萬億倍。可想而知,當把功德發心回向于無量眾生時,內在產生的功德,即便是佛菩薩也難以描述和稱量了的。故而修行者在回向時,要觀想十方諸佛菩薩在自己的面前,將自己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身語意的功德,以及一切修法中安住而生勝義菩提心的無漏功德,回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一切宗派的師尊三寶,祈其長久住世、永轉法輪;回向一切眾生解脫成佛。發心、正行與回向時,都應有世俗菩提心攝持的部分及勝義菩提心攝持的部分。
   由前者而引發自己與一切眾生成就化身與報身的功德,由後者成就證悟法身的境界。故勝義菩提心的回向(即安住于清淨本性之中)是最殊勝的回向。這樣的話,由於從始至終都有菩提心所攝持故,建立了修道的發心殊勝,正行殊勝與回向殊勝。這三種殊勝的直接利益便是將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最大程度地利益了師佛眾生及自身的解脫成佛,否則,它們會成為有漏的人天福報,淪為無常的犧牲品。
   在遠離慈悲心的修持中,修行者會逐漸生起三種障礙解脫的過失。首先,會將所學習到的知識當做自己譴責他人的資本,反而將信仰用來增加了自己伺察他人過失的習氣;其次,由於經常觀照到他人的不好而滋養對於自我的驕傲我慢;然後,又由於修行者內心充滿對於自我的執著而越修行越難以與法相應,並滋生許多煩惱與貪嗔癡了。修行的目的,即修好自己的內心並引發正確的行為以致於解脫。而當你流于越修越煩惱的弊端時,就要切切警醒自己是否遠離或尚未生起真正的慈悲心,並且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又為何不能解脫了。
  假如你是一個充滿慈悲的人,勢必會破除自己的一切好與壞、是與非的概念心的執著。因為當你遭遇到逆境與不幸時,出於慈悲你會欣然利用這種痛苦而發願說,我今受此苦,眾生不復受,並以代受眾生的痛苦而為美事。一個真正的修行者絕不會只追求生命中好的層面而拒絕不好的層面。當你在相續中不斷修習自己的一切好,供養眾生,眾生的一切壞願自己代受的自他相換時,將會淨除自己無始劫來無量的業力障礙。這樣做的話,即便此生不能究竟解脫,來生也會成為一個有智慧並具備救度眾生能力的人。一切好與不好都將成為自己對眾生產生更大、更強烈的慈悲的泉源,而慈悲心會自然消除你對於自我的執著,這樣,你距離得見清淨本性的機會,還會遠嗎?
  發心和證果的刹那,可以獲得相同的功德。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因為生起了清淨的菩提心,並由這種讓一切眾生成佛的願力,使得自己生起廣大精進的勇猛之心。以觀見無常而無畏于修行的勞頓辛苦,以相續的悲心而斷除我執與法執,終於以圓滿證悟本性而救度了無量眾生。故而你們要愛護一切父母眾生勝過于愛護自己,千萬不要做任何傷害眾生利益的事情。
  我們藏族可能是祖先有羅刹血統的緣故,有吃肉的習慣。而實際上在你未能有使這個動物趨往解脫的能力前,出於口腹之欲而不惜殺生,啖食,乃至取其皮毛,這種貪心的果報會使你至少在五百世中做這樣的動物而被人宰割、屠戮。漢族佛教徒在飲食上多數食素,這是非常具備慈悲心的。一切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你又如何忍心去吞咽因為疼愛我們而造業受苦的父母的肉呢?
  一個人決定生起擯棄今生的出離心,和令一切眾生成佛的菩提心後,將面臨如何正確利用今生,如何盡可能快的讓眾生成佛的問題。那麼,首先你要明瞭自己的皈依處——上師三寶。對於上師三寶的皈依,由於區別於外道僅皈於氣脈、明點的妄想執著故,是最究竟的皈依。之所以要皈依於佛,緣乎佛菩薩們已徹底淨除了自己的貪嗔癡,並安住于清淨本性之中,當你依止他們之時,就是全然依止于自己的本性之時,所以對佛產生信心是一個人成佛的關鍵。皈依於法,即是皈于如何修行成道的方法。那麼你該先悉數聽聞與思惟怎樣斷除貪嗔癡的方法,然後致力於不間斷的實踐。
   實踐過程中必然會因為淨除業力而三毒減少,因而感知了佛菩薩的無量恩德,由知恩之心的生起,又會生起更加廣大深邃的信心,再由信心的加持,最終導致修行者的成就。皈依於僧,此處特指賢聖僧,即上師。這種上師現世已自在地將貪嗔煩惱轉化為五種智慧;安住于清淨本性並具備調伏一切眾生的能力。他本身就擁有了佛菩薩的德行,他的身、口、意就是佛法自然顯現的代表,故一個真正的上師本身就是佛、法、僧三者的總集。
    譬如我所派遣至漢地的益西加措與尼科,在亞青二十多年的閉關苦修中,早已證得了佛菩薩一般的功德與利益,故你們應當生起清淨的歡喜之心而依止。在僧眾中,還有一種雖已去除五毒煩惱,但還未能得見本性的人,由於不具備究竟的智慧,是不能做為依止以求解脫的物件的;又有一種雖現出家僧相,但外無悲心、戒律,內無內證功德,僅僅是穿了一件僧寶的外衣而已;更加不能依止,以免出生以盲導盲的悲劇。不過就佛菩薩的顯現而言,是沒有固定的形式的,他們會隨眾生入生死,而於六道中現種種善惡的形象來教化不同因緣的眾生。故判斷賢聖不能僅從外表的聲名與行為入手,而是要看他是不是一個安住于清淨本性及具備使你得見本性並安住本性能力的人。
   一個人能夠在現世中遇到一位證得究竟智慧的上師——依止他,經由他的指導而生起強烈的出離心與菩提心,並通過親近上師身語意而湧現對實修、實證的渴慕,進而全身心的擯棄今生,把自己投入到實證的行為中去,才是真正的暇滿難得之人生。你們觀察一下苦難的六道,相對於多如塵埃般的墮落惡道的眾生,能夠再次做人的有多少,做人後能夠學習佛法的有多少,學佛的人中能獲得上師教授修行的有多少,修行的人中切切實實實修實證的有多少,通過實修實證獲得解脫的又有多少?
    所以你應從上師那裏獲得的第一個正知見便是——實修實證。只有實修實證,才可能從教法中獲取利益,解脫並成佛。不實修實證的下場是什麼?——唯有下墮。
    弟子與上師的緣份,分為外、內、密的因緣。當你遇到一位與自己有緣的上師,對他的功德與外在生起了強烈信心,並誠信依止的話,這是與上師建立了一個外在的因緣;然後你可以實修實證,便與上師建立了內的業障而產生證悟的能力,由於弟子不顧艱難困苦地依教奉行,實證的力量淨除了無始劫的業障而產生證悟的能力,安住于清淨自性之中,屆時,你便與上師建立了最密不可分的因緣。由於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你將永遠和上師在一起作用!
   所以,畢生應當追求的,是與自己上師內在的相應。因為他已自在地安住于清淨的本性之中,通過你生起的無限信心及感知恩德,相續的證悟便會生起。而弟子的根器,實際上是無所謂上下的。所謂善根者,無外乎指那些具足信心,並精進實修的人。故而你們一定要放下對於今生的貪著與眷戀。因為無法棄舍世法的話,就不能精進、安住、修行及解脫了。
   以上所有的開示只是言語簡單的開示,若你們僅作一般談話而聽,則永遠無法明瞭更深的含義。自己回去仔細觀照,慢慢修證,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受益。希望大家能思惟出離心、菩提心和上師介紹之正知見,爾後實踐這些教言,達到安住自性的目的。
轉載自:
http://tw.myblog.yahoo.com/sangwayixi-85/article?mid=656&prev=725&next=340&l=f&fid=7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2 (2011/8/7)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8/7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當你禪修時,讓心休息並觀察心的本性。在過去的念頭已停止而未來的念頭尚未升起之前有一個空隙,一個完全沒有任何執念的空隙。如果你能覺察到這個空隙,那就持續地安住其中就好。

我們不能說看見了這空性的一刻,也不能說沒看見。需要去認出來的是那個想著「我看見了」,和那個想著「我還沒看見」的起念者。是它造作了一切的行為。你必須覺察出它就是你心的本性。這個本性超越來去,恆時安住如虛空一般。念頭來來去去,因此不要執持念頭,應去注意那個不論有多少念頭來去盤繞,卻恆時安住者。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1 (2011/6/12)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1 (2011/6/12)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6/12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唵阿吽金剛誦:

在我們身內所有的脈輪中,臍輪是最重要的。我們的人身最初是從與母親連接的肚臍開始形成。臍輪是身中所有風息的王座,特別是與火大相關的風息。臍處的火是金剛瑜珈女,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大家沒認出來罷了。臍輪是最穩定的根本脈輪,因此建議將所有觀想轉移到臍輪。藉由專注在臍輪,風息向下沉,可以使心穩定。有時候在心輪作觀想時,隨著風息移動到心輪,可能導致情緒或精神不穩定。因此,專注在臍輪是較安全的做法。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0 (2011/6/4)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20 (2011/6/4)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6/4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金剛乘修行的根本是三昧耶(誓言)。很多老弟子都已經知道,但是這裡可能有一些新弟子。所以三昧耶,三昧耶的根本,或者說真正的三昧耶,是愛。愛是一種關係讓我們多生多世一直在一起。是弟子與弟子、上師與弟子之間的一種連結。
如果不放棄這份關係,不讓這愛的關係中斷,也就是三昧耶,那麼在未來的生生世世中,我們會再度相遇,並互相利益及幫助對方。如果毀壞三昧耶,切斷愛的關係,那麼在未來世中,只會彼此互相傷害。因此,弟子與弟子之間、上師與弟子之間的三昧耶極為珍貴與重要。我們必須持守三昧耶,不使它中斷

過去這麼久以來,我們一直都維持著良好的三昧耶,這說明了,這就是為什麼這一生,我們有緣共同修持金剛乘。同時,為了在未來世不斷彼此利益對方,每一個人都持守三昧耶,彼此不憎惡或嫉妒,非常重要。如同續部經典所說,如果我們能夠持守三昧耶,將在七世當中證得最高的悉地(成就)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9 (2011/6/2)


Gar Quotes 噶千語錄 - 19 (2011/6/2)
轉譯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6/2 Gar Quotes Message 法訊

唵阿吽金剛誦 ()

唵、阿、吽金剛誦的實際練習如下:

座上正式練習的最佳時間是太陽初昇時,不過實際上應該整天練習。任何時候,只要你在呼吸就可以練習。你一直在呼吸,不是嗎?吸氣時想「唵」,不需要觀想或是發出聲來,只要想著「唵」即可。氣到達肚臍時想「阿」,吐氣時想「吽」。主要是將注意力放在臍間的「阿」。「阿」具有火的性質而且是熱。吸氣時,想著氣融入到臍間的「阿」。氣的精華留在臍間,而濁氣則一律吐出去。在座上修時,吸氣時想著你將上氣下壓,同時輕輕縮肛將下氣上提。如此「上下氣相合」在臍間的中心形成蛋殼形的球體。略微閉氣並觀察心的本性。

不要持氣太久,只要在舒適範圍內持氣就好。再次吐氣並想「吽」。在日常作息中不需要持氣,只需自然呼吸並意想「唵阿吽」即可。隨時將注意力保持在臍間的火,最後將會產生暖熱。實際上,這種暖熱早已存在於此處,但一般人無法覺察。這個練習是保持正念的絕佳方法,可以將心與氣合一。如果缺乏正念,心和氣分開,便會產生顛倒妄想。


依怙主噶千仁波切「慈心、悲心與心性的叮嚀」
翻譯-法壽
編輯-小吽